下午,中大康乐园,图书馆大门外。
吴宗麟百无聊赖坐在长椅上翻书,直到苏亦跟沈明骑着摩托出现在他的面前,这个家伙才反应过来。
见到苏亦他俩,这家伙就惊呼,“好家伙,你们竟然有摩托,厉害啊。”
摩托是之前在省博实习,做广州文物普查报告的时候,黄副馆长调拨给他们用的,然后,这辆老旧摩托就差不多成为沈明的私家座驾了。
平时根本就不敢骑。
因为没油票,也就春节期间,沈明才大方一把。
吴宗麟见到摩托,就跃跃一试,“要不,我试一试。”
“你会骑吗?”
“还不会,不过这玩意跟单车差不多吧。”
“一边去,别浪费汽油,这玩意贵得要命。”
沈明想想都心疼。
苏亦笑,“没事,这次是我加油的。”
“也对啊,我心疼啥!”
说着,他就笑起来了。
尽管如此,吴宗麟也没真打算骑摩托,毕竟苏亦他们过来中大,不是让他练习怎么骑摩托车的。
“苏亦,你是先打算先去梁教授家里,还是在中大先逛一逛,毕竟你第一次过来我们中大。”
中大有啥好逛的。
前世,不知道来了多少次。
而且他前世只是过来中大蹭课,对中大没啥归属感。
其实,他读博的时候,想要回中大的,奈何人家不要他。
谁让他当初考研的时候,没选择中大呢。等想要回头的时候,已经高攀不起了。
苏亦刚想拒绝,最终说道,“那就先逛一逛吧,随便跟我说说,你们这一学期是怎么过来的。”
前世的康乐园跟现在的康乐园肯定是不一样的,至少还没有多建筑物。
五十年代,中大迁入康乐园后,由于种种原因,很长时间都没有大扩大建,基本上保持原样。
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八十年代。
后来,中大逐年扩招,原有的建筑已经不够用了,校园掀起了建筑热潮。
开发了校园西区及东北区作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宿舍,又在中轴线两侧新建了一批教学行政建筑。
前世,很多在使用的教学建筑都是八十年代建造的。如第一教学楼,第二教学楼,地环大楼,图书馆等。
直到80年代末,岭南学院成立,又在中轴线北部建造了一批现代建筑。
到了那时,康乐园才形成了以逸仙大道及大草坪为骨架的轴线建筑带。
现在嘛,基本上都是原先岭南大学的建筑群,比燕园还保持得原汁原味。
因此,这个年代的康乐园建筑风格更加具有历史韵味,比前世还要更加纯粹。
骑着摩托车,三人开始兜风。
沿着图书馆(马丁堂)、黑石屋、怀士堂、孙中山铜像、惺亭等开始领略康乐园的美。
折衷主义风格的,格兰堂(大钟楼);古典复兴注意风格的,陆佑堂、哲生堂、广寒宫。甚至还有五十年代仿造苏联风格的物理楼。
此时,陈寅恪晚年居住的寓所寒柳堂还不叫“陈寅恪故居”。
跟北大燕园建筑群采用的灰色清水砖搭配灰瓦为主的灰色调不一样,中大康乐园的建筑采用的红色硬砖配上绿瓦。
因此,以红砖绿瓦、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便成为康乐园建筑的风格基调。
中大校园很美,这种美跟燕园不一样,这是岭南特有的美,无论是从建筑上还是环境,都让人体会到一种古朴厚重的美。
吴宗麟是一个很好的向导。
他对中山纪念碑以及纪念堂不了解,但对中大的建筑却如数家珍,一路上指指点点,喋喋不休,热情洋溢。
苏亦忍不住说,“你以后要有时间可以写一篇关于康乐园早期建筑的文章,呼吁大家重视文物保护。”
“这玩意靠谱吗?”
苏亦笑,“先写啊,靠不靠谱另说,我们在北大就创立了古建保护协会,还动员了学生编写了《燕园文物》一本书,很快,就要被北大出版社出版了。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,也可以弄一本《康乐园文物》,甚至还可以弄一个中大古建保护协会。”
吴宗麟心动不已,随即又摇头,“我不行,我不是这块料,跟苏亦你这个北大小师兄你没法比。”
“咦,小师兄这个称呼,你也知道?”
吴宗麟点头,“我有同学在北大读书,知道我认识你,没少跟我讲你在北大的传奇故事。”
“既然如此,那你就更应该知道,创建一个学生社团并没有什么难事了,你从小在中大长大,方方面面的关系你都熟悉。想干,找点事情来做就行。”
沈明也忍不住了,“你个家伙,畏畏缩缩的干啥,都没有小白她们有魄力。”
说着,他又问,“小白她们呢?回学校了吗?”
吴宗麟说,“她俩都没有回去,整个寒假都在中大备考。”
“考啥?”
“考研啊!”吴宗麟诧异,“沈大哥,你不会忘了这事了吧。”
沈明尴尬,“怎么可能,只是这段时间有些忙,忽略了。”
他根本就没心思考研。
苏亦不点破,望向吴宗麟,“你呢?”
吴宗麟摇头,“我也备考,不过打算备考历史地理学,不然考古学,我根本就没有优势。”
这小子,终于熄了自己的考古梦了。
苏亦笑,“小伙子可以的啊,那准备报哪里?北大复旦还是陕西大?”
“有什么区别吗?”
苏亦笑,“国内历史地理三巨头,北大的侯仁之先生,复旦的谭其骧先生,陕师大的史念海先生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