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南宋,疆域更小,官员的需求量自然也没有那么多,但皇帝所查卷宗中记载,光宗皇帝绍熙年间官员达三万余万,宁宗皇帝庆元时期官员数量暴涨达恐怖的四万多。
而如今,经过几十年两个权臣专权,大慷朝廷之慨,封官许愿无数,官员再次膨胀,皇帝估计当前官员人数近五万。他在圣旨中写道:州县不广于前,而官五倍于旧,朕当去冗。
可为什么官员数量会如此之多?
第一种情况是宋代荫补官非常多,荫补官就是官员立功之后,子孙可以授官作为封赏。如韩侂胄就是因荫入仕为官,一开始还是个武官,最后官至首相。
荫补官历朝历代都有,但宋代荫补官数量众多是因为宋代荫补官不止于直系子孙,而且可以推到旁支,甚至于异姓。所以一遇郊祀之年,就有许多人涌入官僚队
第二种是宗室外戚:宋代优待宗室,一般宗室几岁就授官,有的甚至在襁褓期间就有官身,随着国祚绵延,宗室人数不断增加繁衍,再加上外戚(皇后、太后家族)授官,新授官员人数呈几何数量增长,先皇登基之后,杨氏一族外戚可谓鸡犬升天,连旁系和门客都封了官。
宗室和外戚的许多官员只领着俸禄,但并没有实际的差遣,这也导致国家官员多,但一大块都是白养着,并没有实际赴任。
第三种,对于官员选拔制度,如果说秦汉重军功、隋唐重门阀,那么有宋一代就是科举文官体制了。国家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,每次也要录取几百至人为进士,超过每次几十人的隋唐科举。这些进士都是要授官的。
所谓“冗官”除了数量多以外,还有个意思就是官制太复杂致使行政效率低下。
宋代官制复杂、混乱,每个官员的官职可能有以下多个:
本官:也称寄禄官,用来表示官阶大小,如礼部尚书是从二品
差遣:实际负责的岗位,如参知政事是副宰相、知枢密院事负责军事决策、调配、知州管理某个州、知县管理某个县。
贴职:大致相当于现代的职称,如龙图阁大学士,端明殿大学士
散官:配套品级的朝服规格,如开府仪同三司、金紫光禄大夫、朝奉郎、承直郎,三品以上为紫色朝服,五品以上红色朝服,七品以上绿色朝服,九品以上服青色朝服; 勋官。勋的作用是酬赏勋劳的秩阶,文武勋阶数均为12阶,既无职事,也无俸钱。
爵位:已成为酬劳官员的虚衔,封号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等等。
究竟有多复杂,例如仁宗朝大臣李迪的官职是:资政殿大学士(贴职,正三品)、金紫光禄大夫(散官正三品)、工部尚书(本官正三品)、判尚书都省(差遣)、上柱国(勋十二转视正二品)、陇西郡开国公(爵位,正二品)
这位大臣李迪的本官是“工部尚书”,但这只是本宫用来表示官阶是正三品,但李迪从来不去工部办公,因为他实际的工作是“判尚书都省”,就是总领尚书都省事及集议、定谥等等。然后他的散官是“金紫光禄大夫”代表他上朝的时候可以穿着最尊贵的紫色朝服。他的贴职是”资政殿大学士“显示他的政治地位。
每个官员都一定有本官来表示官阶,但他不一定有实际的差遣。按照宋朝官员平均比例,一个差遣候补的官员大致有三人,国家要发三个官员的俸禄,但实际有事情做的只有一人,所以理论上官员砍掉三分之二朝廷机构也没有任何影响。
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,恢复了六部,裁撤了部分冗员以及冗散机构,减少了财政开支,明确了各职位机构的职责,但之时治标不治本,官职冗杂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,依旧导致政令传导不顺畅。
圣旨颁布后十日,皇帝召集宰执于垂拱殿。
“诸卿,朕出身行伍,以驱除鞑虏、收复中原为己任,可大宋如今内治不修、边防羸弱、冗费庞杂、国势不彰、府库亏空。故此无力北伐,朕欲先澄清吏治,去冗官,诸卿有何良策,今日言来!”
所谓吏治,便是官吏的作风和治绩。
经历权臣专权,朝廷吏治大坏,贪浊成风,贿赂公行。此外,官吏冗滥只是吏治腐败的一个现象,当下往往六七人盯住一个候补官缺,既消耗国家财政,又影响行政效率,更造成跑官行贿。
左相崔与之早有准备,此刻出列,言道:“陛下,可规定官员犯赃与谋杀、故杀、放火列为同罪,贪赃移作他用者籍没其家。我朝以磨勘法考功,既然陛下欲澄清吏治。请罢黜当下《磨勘法》推行新拟吏部考功条法。”
《磨勘法》是宋代官员的晋升考核办法,文官被分为‘选人’和‘京朝官’。选人是文官里面最低的一个阶层,分为四等七阶。而京朝官又被分为‘京官’和‘升朝官’,有资格上朝议政的叫做升朝官,秘书郎以下的小官员叫做京官。
选人须经过三任六考的磨勘,层层升上去。每任的任期为三年,每年一考,这个过程叫做循资。从选人晋升到京官,磨勘期满之后,还要有人举荐,其官阶和职务必须达到一定的阶层,才有举荐的资格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