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老友相见挥兵戈,李帅惨败忙遁逃
建文元年七月,在朱允炆连续削掉五位藩王,特别是在湘王朱柏被逼自杀之后,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终于决定举兵“靖难”。北平附近毕竟是朱棣的地盘,20天之内,通州、蓟州、遵化、密云全部被朱棣攻破。
朱允炆在得到朱棣“反叛”的消息后,并没有太多惊慌,他带领朝臣祭告太庙,将朱棣废为庶人,然后下旨,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将,北上平叛。
耿炳文是朱元璋众多开国名将中仅存的两人之一(另一人是武定侯郭英)。此人最擅长防守,当年耿炳文守长兴,让张士诚十年间未曾西扩一步,可见其防守能力有多强悍。
然而,朱允炆却让耿炳文带兵去进攻,结果,燕军以逸待劳,在真定打了耿炳文一个措手不及。耿炳文兵败,立即转攻为守,双方进入僵持阶段。朱棣知道,若耿炳文决定死守,以自己的能力,是无法击败耿炳文的。在这个时候,朱允炆出了一个昏招。
朱允炆认为,耿炳文老了,他虽然止住了颓势,但距离平定叛乱的要求相差甚远,于是,朱允炆决定换帅。
由于开国名将仅剩耿炳文和郭英二人,郭英又常年疾病缠身,不适合做主帅,所以最好从第二代将领中寻找代替者。当时可供选择的人有两个,一是魏国公徐辉祖(徐达长子),二是曹国公李景隆。但考虑到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,怕他和朱棣有瓜田李下之嫌,黄子澄、齐泰等人便上奏推荐李景隆。
《明史·李景隆传》记载:
齐泰、黄子澄等共荐景隆。乃以景隆代炳文为大将军,将兵五十万北伐。
在齐泰、黄子澄二人的共同举荐下,朱允炆决定以曹国公李景隆替换耿炳文,担任大将军,带兵50万北伐。为了表达自己对李景隆的信任,朱允炆亲自到江边给李景隆送行,还按照古礼行“捧毂推轮”之礼,这是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较为隆重的礼遇。
是年九月,李景隆一路调兵遣将,来到河间。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,又和同龄李景隆,相互知根知底。他听闻李景隆的到来,甚为轻视。《明太宗实录·卷四》:
上语诸将曰:“李九江,豢养之子,寡谋而骄矜,色厉而中馁,忌刻而自用,况未尝习兵,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,是自坑之矣。”
朱棣的意思是说,李景隆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,不仅骄傲自负,还缺乏勇气和谋略,如今朝廷将全副身家托付给他,简直就是“自坑”。
事实证明,朱棣的预言完全正确。朱棣让妻子徐氏和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老巢,自己亲率精锐先攻打永平,再奔袭大宁。注意,大宁即现在的内蒙古的宁城,位于北平的东北方向,而李景隆的大军在北平南部,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,朱棣这是压根没把李景隆放在眼里。
李景隆熟读兵书,他想用“围魏救赵”之法,没有管朱棣,而是直接率军攻打北平。
此时燕军精锐皆跟随朱棣在外,城内都是老弱病残。朱高炽在姚广孝的帮助下,提前做了充分准备,李景隆围攻几天,几次都被朱高炽击退。《明史·李景隆传》记载:
景隆闻之,进围北平。都督瞿能攻张掖门,垂破。景隆忌能功,止之。
最惊险的一次,李景隆麾下将领瞿能差点攻破了张掖门,但李景隆怕瞿能独得战功,下令撤回。因此,李景隆在围困北平两个月未得寸功。
直到当年十一月,朱棣挥师北平,李景隆在郑村坝迎战朱棣,此一战,朱棣麾下头号战将张玉连破李景隆七营,朱高炽在城内也擂鼓呼应,结果李景隆军心大乱。《明通鉴·卷十二》记载:
连破其七营,遂逼景隆。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,乘胜抵城下,城中兵亦鼓噪而出,内外夹攻,景隆师溃,宵遁。
李景隆兵败如山倒,急忙下令撤退,南军丢盔弃甲,相互踩踏者不计其数。若不是李景隆跑得快,他可能就成了燕军的俘虏。
《旧五代史》中有句话,笔者一直非常喜欢:
“为将者,受命忘家,临敌忘身。”
用这句话来对照李景隆,简直是天上地下。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,李景隆作为主帅,打仗寸功未建,逃跑却出奇地快。实乃忘了为将之本分!
三、主帅无能赛赵括,将军开门迎燕王
李景隆兵败后,远在南京的建文帝朱允炆却没有责怪李景隆的意思,他认为李景隆之所以会兵败,是因为权柄不够,各方人马不能严格执行军令。因此,朱允炆赐李景隆“黄钺弓矢”,给了他“专征伐”之权。
次年四月,李景隆和老将郭英、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,合兵约60万,进驻白沟河(河北雄安境内),打算再次和朱棣会战。这一次,李景隆败得更加彻底,《明史·李景隆传》云:
与燕军连战,复大败,玺书斧钺皆委弃,走德州,复走济南。斯役也,王师死者数十万人,南军遂不支,帝始诏景隆还。
一战即溃,李景隆不仅抛弃了全部的辎重,还闹了一个“单骑走德州”的笑话。
此战之后,南军战死十万余人,投降者更多,燕军缴获的马匹和粮草不尽其数。从此,朝廷疲软,短时间内再无力组织更强大的兵力来对付朱棣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