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隆帝傍晚回宫,速批奏折,不到一个时辰,堆积如山的折子就从他身旁消失了。皇后唐昭又捧来一些折子,放到龙书案上。
赵恬批阅奏折一目十行,看罢就往旁边一丢,太监连忙捡起,或画圈送往各省、部、寺、监等处;或打叉,送去中书省合议;只有少数折子被皇帝提笔回复。
由于速度太快,皇后皱着眉头坐在一旁,总担心他有所遗漏,不时叮嘱。可她一说话,皇帝就一阵乱抓。抓得唐昭面红耳赤,斜眉瞪眼,然后她也就闭嘴了。
“我让你替我审阅奏章,分清主次。若碰见那些歌功颂德而无实事的折子,就直接批复。可我最近发现,来自州县的折子越来越少。怎的,都是歌功颂德的?”皇帝一边看折子一边说。
唐昭一笑道:“妾做过批复的折子都记录在册,皇帝随时可查。那些折子太过简单,妾不会批错。”
“是真的简单吗?”皇帝严肃面孔:“莫小瞧那些州官,做过三年州官,调来为六部担任侍郎,不会太差。道州县官之间,或共谋大事欺上瞒下,或勾心斗角互相揭发。他们的折子,若一直都很简单,反而要注意。或是欺瞒,或是有强人出现,治理有方。”
唐昭觉得赵恬是在故意找毛病,心中不服,把她做过记录的小册放到皇帝案上。
皇帝冷眼:“你把唐氏的折子都放在主要一边,你这是何意?当初说好的,一颗公心,你做到了吗?”
唐昭微微低下头,不语。
皇帝偷瞄皇后一眼,心中暗笑。
正如唐昭所言,万隆帝最大的优点是每日坚持批阅奏章,尤其是兵部和吏部。
兵权是他最为看重的,为了防止兵部出问题,他还另开言道,各军五官都可以绕过兵部直接向他递折子,此举还可以防止一方军队被一人控制。
吏部是他选材的地方,而吏部的折子看似枯燥,却是他最喜欢品咂玩味的。经常提起笔来做出批示。尤其是那些被他盯上的人,比如此时斗得不可开交的两名不良帅。
皇帝看过苏瓶的奏折,只是扫一眼便丢到左边去。他对苏瓶有些失望。看苏瓶的升迁轨迹,和刑部侍郎对他的评语,赵恬觉得苏瓶是个能人,颇有些期待。见苏瓶迟迟不递折子,递一次必是精品。可现在看来,不过是应付差事。
而且他在折子里把矛头指向齐王,这就显得很俗气。这种事应该隐晦,而不能说出来。更令万隆帝感到不爽的是,他认出奏章上的字是唐梅的字。难道说,这苏瓶连字都写不好?
“涉及军方的折子又送来一些,陛下要现在批吗?”小太监吕石,又端来一摞折子。
“军方折子,刻不容缓,拿来我看。”
皇帝拿起军方奏折,竟又发现一份苏瓶的折子,这次是直通皇帝书。赵恬提起精神,仔细阅览。苏瓶参奏郑州监军梁正启贪污抚恤金,导致伤残士兵乞讨街头,造成极坏影响。
“还有这等事……”赵恬额头泛起怒红:“郑州军里那帮人都是瞎子吗?这等事已闹到京城,郑州却无一人向我递折子?”
赵恬把折子摔到案上:“郑州三师,中郎将、监军、督粮官、参军、副将,统统都有责任。派人去查,若属实,全都换掉!另外告诉各军,校尉、都尉都可以直通皇帝书!”
御史的折子递上去好几天,皇帝才批。可涉及军方的折子,几乎是刚送进去,就批完了。这很符合万隆帝给人的印象,有时觉得他很懒,有时觉得他很勤政。
有人带着皇帝密诏连夜赶往郑州。而京城这边,由中书省首官,中书令,亦称右相的曹峒牵头调查。
这位太子太傅,原太子党魁首,原礼部尚书,是现在礼部侍郎曹化犁的叔叔,是工部尚书甘京的岳父。在苏瓶看来,他就是梁朝的奸臣头子。可老奸巨猾的曹峒,办事也是一把好手。
老成持重,面带威严,向苏瓶索要证据,苏瓶便把北市陋巷那批军户所在位置告诉他,还把秦礼的事告诉他。
曹峒声音苍老,但依然高亢:“军务无小事,你的每句话,都必须千真万确,否则唐琼也保不得你。”
苏瓶道:“察院备选民风御史秦礼,长期调查此事,他掌握的证据是下官数倍。可惜秦礼突然消失,而他掌握的证据也不知落到何处。那些证据下官看过,尚且记得大半。可未经考证的,不能乱说,只是把考证过的写在折子里。”
曹峒道:“我会派人去找秦礼,他的事你不必管。”
当天曹峒就把察院侍御史梁正义从家里带走,没说要逮捕他,只说问话。
而郑州军方几乎以跑马的速度递过来无数奏折,都是指控郑州监军梁正启的。
也就是说,在皇帝要查梁正启之前,大家都装瞎子,装哑巴,可当皇帝已经察觉,这群人都变得耳聪目明了。
他们的行为,不但未能让万隆帝感到高兴,反而更加愤怒。
这时苏瓶得到一个坏消息,藏在陋巷里的那群老兵,不见了。
……
清化坊,唐氏祠堂,青瓦楼。
大厅设有高台,台上坐着的是宗正府诸老爷,台下前排坐着的是作坊、仓库、农田等各家族产业的督办、协办,唐梅坐在第一排,紧挨着唐宽。
最后面还有列席会议者,只能听会,不能发言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